悖论之悖论:勤劳节约让中国人落后了一百年

来源: 华译网翻译公司 2014-09-14


华译网翻译公司(微信号:fanyifuwu)——国内首个全面解读国际社会的微媒体,全球数十万华人的精品阅读选择,深刻、独到、精致、有料。观世界,比中国,你的视界,从此大不同。


来源:众新社


这不是标题党。


勤劳节约是远古社会的优良传统,却未必适应现代。


远古社会生产力底下,需要依靠生产力的大量付出换回微薄的劳动所得,这就是勤劳节约的来源,这在不发达的农耕时代是正确的,然而自从进入工业时代乃至信息时代,这种社会生存理念出现了偏差。因为勤劳节约的本质是抑制消费,鼓励生产,然而我们从消费和生产的关系学上找根源的话,我们会发现没有消费的生产是无意义和不存在的,所以低消费的生产只能寻求新的市场,这就推动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成为三十年美国人的免费劳动力,而在中国之前更是亚洲四小龙、日本这些东方民族。


为什么美国和欧洲能统治世界?这是市场在统治世界,是消费驱动着和主导着生产。消费和生产是相辅相成的。生产可以控制消费,消费同样可以控制生产。中国执政者的脑子比较简单和传统,以为只要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强国,就能控制西方世界,而万万没想到,单一性的市场同样能够主导生产,这句话的意思是当生产出来的产品只能卖给特定人群的时候,这种产品的一切标准,包括价格都是有市场买方决定的,生产者只能被剥削,而且越勤劳越被剥削。


这就是为什么好逸恶劳的西方人选择完日本就选择中国。


勤劳,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产品过剩,市场饱和,而这种情况下,产品价格必然下跌,甚至远远低于成本,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基本是不劳而获。而生产者越勤劳,损失越大。这就是中国这么多年来,外向型经济加上保八政策的严重失败,这种奴隶化政策直接导致了中国经济内耗严重并且导致了经济的严重倒退和后劲不足。


由此可见,无论日本人或者中国人,其之所以会受制于西方世界是因为严重背离了经济原则,鼓励社会大发展,鼓励国民勤劳节约,鼓励发展全球市场。


无论是侵略还是世界经济位移,都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生存资源的争夺,而东方世界在理论知识上的欠缺固化直接导致了其在全球竞争中明显落后西方世界,甚至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同样被西方世界打败,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考虑过经济平衡理论。任何社会发展太快或者太慢都不是好事情,只有消费和生产交叉进步和平衡才是最佳的模式。


美国人之所以能够统治世界,就在于他能够平衡全球的消费和生产,将世界的生产力剩余用来满足西方世界的劳动力不足。


而中国这种经济政策也直接导致了政治上的失败,屡次爆发群体事件,严重动摇了执政合法性。


我们如果仔细观察社会,会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勤劳节约的人反而越加贫穷,好逸恶劳的人反而活得很好,这是为什么呢?你应该好好思考。有很多东西比勤劳节约更加能获得财富。而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你勤劳节约,就关了你聪明的一扇门,给了你好逸恶劳,就开了你精明的一扇窗。


为什么会买房?很多人认为是资本的驱利现象。其实不能简单的这么认为。它本质上是消费力低下,整体社会生产力太过旺盛的结果。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实在太迅猛了,导致了严重的社会物资过剩,这些物质以至于西方世界都无法消化,不得不让中国极少部分占据高位的人浪费消化,最后不得不通过房地产来消化过剩的物资。现在中国有近120万亿的人民币,这些超发的钱是社会需要的吗?我们简单平均下就会发现也就平均一个中国人10万不到,这些钱算多吗?根本不算多,我们这三十年难道没有创造这么多财富吗?事实上是远远超过了这些财富。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如果这十三亿中国人都放缓工作节奏,一周只工作三天,其余四天都用来消费,我们这些剩余物资能够内部消化吗?所以说到底,中国人太勤劳节约了,导致了国内消费市场的长久性和严重性的萎靡不振,而且,政府也并未建立健全社会基本保障体制。


所以,现在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政府尽快将财富从利益集团中夺取回来,建立完善基础社会保障机制,然后放缓社会发展,不反对勤劳节约,鼓励消费娱乐。也唯有这样的模式,才能将中国只能依靠投资、外贸的模式,而消费几乎不需要。也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蓬勃发展,健康稳定。


我们其实更应该担忧,没有国内消费市场的高生产力到底有何意义?


最后总结,很多事情未必如我们常识想想的那样,一些传统美德是具有正能力的,而一些低俗败劣的品德就是负能量满满的。社会本就是一个平衡的哲学,我们需要做的是平衡各种两极的力量罢了。所以,勤劳也能致穷,发展也能让权力倾覆,发展是硬道理,平衡更是比钻石还硬的道理。


向大家推荐一个不错的公众号:


华译网翻译公司(ID:fanyifuwu

北京(上海)华译网翻译公司,专业翻译公司,提供商务、技术、法律和学术文件翻译、会议翻译、同声传译、同传设备租赁等服务。详情请登录官方网站www.chinatranslation.net。

 

0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电话